——写在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深圳)联盟
注册成立四周年之际
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深圳)联盟理事长
平安集团监事会主席 孙建一
尊敬的各位会员、各位朋友:
大家好!
转眼间,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深圳)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注册成立四周年了,在此特别时刻,我谨代表理事会,向帮助联盟成长的全体会员单位、社会各界人士表示由衷的感谢。
今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国正在朝着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持续奋进。上月,国务院发布了2021年上半年各项国民经济数据。数据显示,我国国内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经济质量稳步提高。值得关注的是,在科技创新领域,随着国家财政在科技基础设施、科技人才、自主创新等领域的不断投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宏观指引下,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6%、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3.5%,让人眼前一亮,这说明科技创新在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金融行业对应用新科技是相对积极的,金融新基建、智慧金融、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表明,在推动实体经济复苏、乡村振兴、绿色金融发展等方面,科技赋能作用越来越突出,这也是联盟四年来在打造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加速器工作中最大的体会之一。我们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布局、顺应经济发展潮流,这是一份使命感极强的工作,在推动金融科技助力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有着我们联盟的一份贡献。
下面,我围绕着初心、专心、爱心、信心四个方面,回顾展望联盟过去的工作和未来的发展。
起初,因为宏观经济和市场环境迅速转变,互联网金融机构冲击,大型银行的科技投入增加、业务下沉,中小银行面临的经营压力和市场风险增加,生存空间受限。为了应对竞争,由中国平安发起,全国中小银行抱团取暖,组建联盟。我们期待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协同发展、互惠共赢,这也正是联盟“互联、互通、互享、互认、互信、互助”“ACTIVE六互”方针制定的出发点。
过去四年来,联盟会员不断增加、会员自身的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20年底,联盟会员单位已超过260家,会员资产规模已超过62万亿元;在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最新国内银行百强榜中,联盟会员占据61个席位。
2020年以来,因为疫情带来的发展契机,催生了更加多元的金融服务场景,数字化服务已成常态。在政策层面,国家对金融科技的推动已经从试验性走向系统性,今年数字人民币全面迸发,全球货币数字化也在逐步落地。从地域上来讲,数字化缩短空间距离,给予中小银行业务从地域性走向外部拓展的机遇;从客群范围上看,数字化带来的普遍性,让金融服务更加便捷,更多客群得以参与其中,量级增长克服了中小银行资金端小而散的不足,更大程度节约了经营成本。
如今,在银行业全面推进数字化进程的浪潮下,中小银行的金融科技发展在经过初期普及到现在深度发展,转型进入了深水区,同业间变革异步明显、人才困境突出、数据治理不足、应用能力待挖掘等痛点频现,阻碍转型之路。
客观上,会员体量规模增大给联盟运营管理带来了承载压力,数字化转型步入深水区亦考验着联盟对会员的深度赋能;主观上,从联盟自身发展的高要求出发,更加规范的运营和更加专业的输出,给联盟今后发展带来了挑战和动力。
我们为什么建立联盟?直到今天,我们依旧坚守初心,协同发展、互惠共赢,“打造行业尊重、受会员欢迎、有行业作为的社会组织”的自我要求,始终贯穿联盟的日常工作。不久之前,深圳社会组织管理局李文海局长到联盟调研,在听取了联盟的工作进展后,也充分肯定联盟真正站在服务会员及服务普通用户的角度,真真切切为银行业设想的工作出发点。
会员始终是支撑联盟发展的源动力,持续服务会员、赋能会员、打造共赢生态合作圈始终是联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持续战略赋能,优化顶层设计。举办多元专题论坛、高层闭门研讨会,搭建对话平台,推动前沿观点思想碰撞。今年以来,在配合常态化疫情管控的基础上,联盟分别在北京、成都、上海、深圳成功举办了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研讨会。每场活动都受到主管单位和会员单位的支持和肯定,活动产出的专家观点和行业经验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自2017年以来,联盟与《中国银行业》杂志联合举办中国数字银行论坛已有四届,即将到来的第五届也在紧张筹备中。过去四年,数字银行论坛关注数字银行发展大趋势,展示金融科技最新成果,聚焦银行数字化转型。
持续资源赋能,实现优势互补。搭建最新业务学习和实践的专业互动平台,为会员单位资源整合提供了契机。联盟与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国家金融检测中心、前海金融学院等机构合作,在培训认证、论坛活动等为会员谋求合作机会。面对还未结束的新冠疫情,“IFAB联盟学院”线上课程实现常态化授课,截止目前,已经上线了课程36节。
持续科技赋能,增强转化能力。为银行提供涉及核心系统、零售业务、小微业务、资管业务、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金融科技全产业链对接服务,帮助会员对接合作项目、定制化解决方案,协助会员制定以用户为中心、开放共赢的战略目标和业务方案。截至目前,已与54家生态圈伙伴达成合作共识,积极推动赋能中小银行业务发展。去年,联盟协办首届“中国银行业金融科技成果大赛”,评选出兼具示范效应、实践效果、行业引领性的应用成果,充分展示了中国银行业金融科技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未来!
持续人才赋能,改善数字化转型人才困境。今年3月,联盟推出了“人才发展月”系列活动:搭建活动资源平台,向会员推荐两场高质量人才专题活动:4月,联盟举办了“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数字化管理转型之路”专题培训,为会员单位人力资源部管理层及骨干提供银行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的全方位解析,帮助行业关注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与发展。我们还与人民网共同搭建了云上招聘专区,供会员银行免费入驻,发布招聘信息。
今年7月,联盟成功入选了主管单位深圳市社会组织管理局评选的“百家社会组织风采案例集”,在深圳逾万家社会组织中成为“科创信息”领域的展示案例之一,这是对联盟过去四年努力工作的一次高度肯定。
联盟作为社会组织,过去四年里聚焦“党建+公益”“科技+公益”,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2018年9月,联盟联合会员中原银行、黑龙江省联社推出“你微笑,我捐款”公益活动,筹集12万元资金为江西吉安市遂川县堆子前平安希望小学捐助“音乐教室”。 经过一年的建设,音乐教室顺利落成。
2019年9月24日,一支由联盟和会员金融壹账通组成的志愿者团队,走进堆子前平安希望小学,组织音乐教室探访支教活动,为音乐教室揭幕,并举行了教学物资捐赠仪式。
今年6月,联盟携手核心会员金融壹账通,再次来到堆子前平安希望小学,举办“爱与科技,壹起成长”百校点亮公益活动,为该校师生带来了一场特别的AI体验之旅和部分教学物资。
战疫克难,关怀会员。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的复工复产期间,联盟积极筹集了一万只口罩,无偿捐赠给了武汉地区四家会员单位:湖北银行、武汉农商行、汉口银行、众邦银行,助力会员银行复产复工。
联盟注册成立四年以来,我们实现了从0到1的创立过程,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内驱力促使我们要不断加快变革的步伐。我们也有信心,在未来的时间里,持续为会员提供有价值的服务,持续赋能会员数字化转型。下一步,平台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将是联盟工作前进的新抓手。
(一)平台化发展:活力+影响力 双指向驱动
打造更具活力的会员间交流平台。平台作用本身就是行业协会的基础功能,打造行业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平台,自联盟成立伊始就持续推动。未来,随着会员规模不断扩大,联盟将进一步激发会员平台活力,进一步激发会员对联盟活动的参与度,进一步共建金融生态。通过加强战略研究、促进交流合作、强化业务培训、深化科技协同,努力建设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加速器、交流群、智囊团”。
发展更有力量的会员发声平台。积极完善联盟品牌建设的同时,协助会员建设自有品牌,形成品牌联动效应,打造行业宣传阵地;加强政策沟通,搭建会员单位与监管层沟通平台,促进行业迫切问题反馈及解决;通过联盟活动向社会各界传达业态资讯,持续提升会员单位及联盟影响力。
(二)标准化发展:推动行业标准化和会员服务标准化
推动行业标准制定和会员自律。一是通过持续的智库研究,关注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现状,聚焦中小银行转型痛点和升级趋势,为监管层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智库支持;二是发动会员合规自律,共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推动会员服务标准化,优化会员服务体验。建立健全会员服务标准,针对会员服务类型进行细化分类并明确内容,打造有执行有反馈的服务机制,形成良好有序的服务管理体系, 缓解会员体量规模增大带来的运营承载压力。
(三)规范化发展:建设更加规范的社会组织
以最高标准建设更加规范的民间社会组织。加强自身规范建设,严格参照民政部《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完善基础条件建设,加强内部治理,提高工作绩效,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打造良好的品牌效应和社会美誉度。当前,我们正在努力以社会组织评选的最高标准——5A等级的要求,全面回顾梳理联盟的各项工作,力争早日实现获得5A评级的目标!
近日,在联盟成立四周年的前夕,我们还收到了一份惊喜的贺礼,联盟获得了新华社旗下的瞭望智库颁发的“金融数字化转型卓越服务机构”奖,感谢媒体朋友、专业智库机构对联盟工作的肯定和鼓励。未来,我们将继续做好服务会员、赋能会员的工作,继续履行推动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历史使命。
展望新方向,不忘来时路。坚守联盟初心,打造有温度的联盟服务,我们和您一起,一路向前!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深圳)联盟理事长
平安集团监事会主席 孙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