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市场运行趋势与银行应对策略
返 回
发布时间:2024.08.28
来源: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联盟
在这篇文章中:

来源银行家杂志

作者尚航飞、谢洁仪

2024年以来,我国监管部门对存款市场进行进一步规范,叠加贷款需求疲弱、居民和企业行为变化,存款增长出现较为剧烈的波动。

当前存款市场运行特点

存款增长出现波动


产品层面,存款增速断崖式下滑,公司存款增长乏力,居民存款表现较为稳定。2022年9月以来,存款挂牌利率共调降了4轮,加上债市行情较好,存款增长受到较大扰动,表现为存款增速持续下滑,尤其是2024年以来,存款增速已快速下滑至个位数(见图1)。2024年5月末,存款类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增速仅为6.76%。分产品来看,公司存款增长明显减速,2024年4月甚至出现负增长;居民存款增速较为稳定,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见图2)。


数据来源:Wind

图1 存款类金融机构存贷款增速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Wind

图2 存款类金融机构居民和非金融企业存款增速变化情况


期限层面,活期存款占比持续下降,其中公司存款的活期占比下降更快。近年来,受居民对长期限存款需求较为旺盛、公司投资意愿不足等因素影响,存款定期化趋势进一步加深。2024年以来,居民和非金融企业的活期存款占比分别下降至5月末的27.1%和27.4%(见图3)。其中,公司活期存款占比下滑更快,2024年以来累计下滑4.2个百分点,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推高银行对公存款的付息成本。


数据来源:Wind

图3 不同类型的活期存款占比变化情况


机构层面,大型银行存款流失压力较大,但并未明显向中小银行流动。由于以国有大行为代表的主要金融机构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并在监管部门的要求下于2024年4月进行“手工补息”整改,存款增长相对承压。截至2024年5月末,大型银行的各项存款同比增速较年初回落4.2个百分点至8.9%(见图4)。但数据显示,存款并没有因此大幅外溢至中小银行。2024年以来,中小银行存款增长同样呈现下滑态势,特别是4—5月存款增长并没有显著加快,而是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注:中资大型银行为本外币资产总量大于等于2万亿元的银行,包括工行、建行、农行、中行、国开行、交行和邮储银行(以2008年末各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为参考标准)

数据来源:Wind

图4 中资大型和中小型银行各项存款增速变化情况


存款市场波动的原因分析


监管环境变化是存款市场波动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监管引导银行逐步弱化“规模情结”。金融业GDP核算从以规模为导向调整为以利润为导向,表明监管积极引导银行弱化对“量”的诉求,强化对“质”的重视(见表1)。另一方面,监管持续深化整治存款市场乱象。2024年,监管部门持续加大对资金空转套利行为的规范,挤出部分虚增的存贷款“水分”,中资大型银行4月、5月对公存款分别同比多降1.7万亿元和1.2万亿元。大型银行存款短期大幅下降可能并不是其经营策略转变所致,而是外部环境变化导致的存款业务增量上的被动变化。


表1 监管部门引导银行逐步淡化规模思维的相关情况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中小企业和零售客户信贷需求恢复较慢,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存款增长。2024年以来,居民中长期贷款每月增量一直低于历年同期,呈现低位徘徊态势(见图5)。同时,中小企业制造业PMI(采购经理指数)长时间处于荣枯线以下。2024年6月,中型企业制造业PMI为49.8%,小型企业制造业PMI为47.4%,景气度较低,从侧面反映中小企业信贷需求仍然较低。随着贷款增长速度的减慢,存款派生能力有所减弱。


数据来源:Wind

图5 2018年以来居民中长期贷款单月增量情况


不同类型银行所受的影响差异较大


存款系列改革能够有效降低银行的负债成本,进而稳定净息差。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2024年一季度仅为1.54%,是有数据以来的最低水平。在降低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压降存款成本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弱化“规模情结”、禁止“手工补息”能够进一步规范存款市场竞争秩序,有效降低存款成本。


从“手工补息”整改影响看,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付息成本改善上可能受益较大,但不同银行之间存在差异。由于“手工补息”主要存在于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的企业活期存款,整改对这两种类型的银行影响最大。具体来看,公司一般活期存款、协定存款的现行基准利率分别为0.35%、1.15%,大型银行、其他银行的对客利率加点上限分别为10个基点、20个基点,即大型银行公司一般活期存款、协定存款利率分别不应超过0.45%、1.25%,其他银行分别不应超过0.55%、1.35%。假设对公活期存款中,协定存款的占比为50%,则可以测算出不同类型银行对公活期存款的理论利息支出上限和付息率上限。基于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2023年年报数据的静态测算显示,各行的超额利息支出,即实际利息支出超出理论利息支出上限的部分,也是“手工补息”整改过程中需要银行压减的利息支出(见表2)。若不考虑存款定期化、资产端收益下行等其他变化因素,“手工补息”整改后,预计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存款付息率的平均改善幅度分别为4.3个基点、11.6个基点。不同银行存款付息率的下降幅度差异较大。比如,浙商银行预计下降21.1个基点,邮储银行预计只下降0.1个基点,这与银行的公司活期存款在其存款总额中的占比、以往“手工补息”规模等有较大关系(见图6)。


表2 “手工补息”整改对银行存款付息率的改善幅度测算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公开资料测算


“手工补息”整改背景下,大型银行的存款下降幅度大于中小银行。2024年4月,大型银行存款环比下降约4.1万亿元,这一降幅明显高于2020—2024年同期的平均水平,即1.2万亿元(见图6)。对比来看,中小型银行的存款下降规模虽高于历史同期,但相较大型银行来说,受冲击的幅度较小(见图7)。


数据来源:Wind

图6 大型银行单月存款环比新增情况


数据来源:Wind

图7 中小型银行单月存款环比新增情况


为应对存款流失,大型银行选择阶段性多发同业存单、吸收大量同业存款以及发行少量结构性存款产品。2024年5月,大型银行的同业存款增加约1.1万亿元,同业存单净融入增加约6600亿元,一定程度补充了资金来源。这不仅体现出非银金融机构资金较为充裕,同时也体现出大型银行具有丰富的市场资源以及较强的融资能力。从短期看,吸收大量同业存款可能会带来负债的不稳定,但大型银行的同业负债占比仅为10.9%,仍低于同业15%的水平,总体压力不大。

存款市场运行趋势展望

存款严监管态势可能延续


近年来,为推动实际贷款利率降低,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监管部门对存款市场采取了系列整顿措施。一是银行存款展业被约束规范。2020年3月,银行整改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档计息,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被纳入自律管理范围。2021年1月,互联网存款业务被约束,地方法人银行停办异地存款。二是强化存款利率自律监管。2020年3月,存款类金融机构执行存款利率管理规定和自律要求情况被纳入宏观审慎评估。2021年6月,存款利率定价方式由“基准利率×倍数”改为“基准利率+基点”,同时优化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消除浮动倍数模式带来的杠杆效应。三是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2022年4月,利率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开始参考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截至2023年末,主要金融机构已先后四次主动下调存款利率。


但是,上述这些政策似乎并未有效打破存款利率刚性,存款和贷款利率不对称变动导致银行业息差快速下行。数据显示,2023年,A股42家上市银行贷款收益率平均值较上年下降30个基点,但存款付息率平均值却上升1个基点,净息差平均值下降22个基点。当前,实体经济可能仍有降低综合融资成本的诉求,但银行付息成本下降缓慢对此形成了较大制约,造成银行在降低贷款利率和稳息差之间面临两难。2024年4月,针对公司存款利率管理漏洞,监管部门要求银行开展“手工补息”整改,并规范协定存款利率上限与合同期限,促进银行压降付息成本。长期看,从支持实体经济的大局出发,存款严监管态势或将延续,直至银行业存款和贷款利率的变动幅度达到某种适度的平衡。


市场竞争秩序有望进一步向好


我国商业银行多从考核、营销、利率、产品等方面发力揽存。一是强调存款规模考核。部分银行在绩效考核体系中着重设置规模考核规则和分值,甚至设定以存款时点规模、市场份额、排名或同业比较为要求的考评指标,忽视期限结构和付息率,导致条线和分支机构将规模增长作为存款发展的首要目标,放弃了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是投入大量宣传费用。总行在存款利率授权体系上加以管控,一些分行为完成较高的增量考核目标,不惜投入众多的人力和物力,加大广告宣传和礼品发放力度,甚至与第三方机构合作获客、挖客,付出较高的营运成本。三是利率管理较为粗放。部分银行未能科学运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对存款期限结构给予积极引导。同时,对存款利率定价约束不强,导致分行倾向选择“一浮到顶”,简单借助较高利率吸引客户。也有部分银行通过“手工补息”变相高息揽存,突破利率上限。此外,多数银行也曾大规模营销结构性存款、智能通知存款等“创新”产品。


在此背景下,即使不希望内卷、非理性竞争的银行,也往往被激烈的竞争氛围所席卷,存款市场秩序陷于混乱,存款利率居高不下。不过,如前所述,监管部门已从产品创新、利率管控、规范考核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特别是2021年《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办法》发布实施,2024年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系统“四级垂管”架构正式建立,为维护存款市场合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监管支撑。由于银行业息差下行压力较大,一些银行意识到管控存款付息成本的重要性,开始重视存款量价协同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银行在经营策略上与监管导向相向而行,存款市场竞争秩序预计会持续向好。


市场格局可能不会有较大变化


当前,我国存款市场总体呈现大型国有银行份额企稳回升的格局。2015年以来,大型国有银行各项存款的市场份额逐步下降,但在2021年12月末创下最低值49.24%后开始回升,2024年5月末达到51.06%(见图8)。主要原因是中小银行数量不断增加。2024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肖远企披露,我国共有中小银行3912家,主要是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等中小银行机构。与此同时,部分地方法人银行异地展业,扩张速度较快,大型银行存款被分流。不过,近年来,个别中小银行风险暴露,市场口碑受损,违规揽存行为受到约束,存款业务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数据来源:Wind

图8 大型银行人民币存款市场份额变化情况


从客户类型看,大型银行不同类型存款的市场份额走势有所分化。一方面,单位存款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份额逐渐提高。2024年5月末,大型银行单位存款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的市场份额分别为48.78%和48.25%,较2021年12月末分别上升2.29个百分点和13.54个百分点。这可能表明:一是大型银行为企业和机构客户提供了更为全面的金融服务,客户黏性不断增强;二是大型银行加快公司贷款的投放,派生出更多的公司存款。2022—2023年,大型银行公司贷款增速均值为29.63%,与同期的中小银行相比高出15.17个百分点;三是大型银行积极构建同业合作生态圈,重视同业存款与一般性存款业务的协同发展。例如,建设银行在2018年大力推行搭建的同业合作平台。另一方面,个人存款份额震荡下行,但下行幅度逐步收敛。2024年5月末,大型银行个人存款市场份额为53.35%,创历史新低。原因可能是中小银行的存款利率上限仍高于大型银行,而且投入了较多的营销资源,存款产品的吸引力仍然较高。但是2022—2023年,大型银行个人存款市场份额累计下降1.19个百分点,较2020—2021年少降1.43个百分点,下行幅度收窄较快。


“手工补息”整改后,我国存款市场出现波动,特别是大型银行公司存款市场份额在2024年4月—5月下降1.04个百分点。预计未来,公司存款向中小银行转移的概率较低。“手工补息”整改打击了资金空转行为,挤出了“低贷高存”形成的虚增存款,但并没有动摇大型银行为企业和机构客户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的体系,一些客户虽然对高息仍有一定追求,但随着违规补息漏洞被修正,预计市场会达到一个更多由服务能力决定的新的平衡状态,大型银行相对而言具备更大的优势。短期内中小银行在个人存款市场仍有较强的竞争力。中小银行凭借较高的存款利率,以及在当地熟络的客户关系,大概率会继续挤占大型银行个人存款的市场份额。长期看,若中小银行加强存款利率定价管理,大型银行的个人存款市场份额或将逐步企稳。大型银行或将成为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市场的主力军。大型银行有科技、业务、管理、渠道等多方优势,可以为同业机构搭建全方位、一站式的开放平台,市场份额可能会进一步提高。


不同类型存款增长趋势可能会分化


从存款总量看,银行业存款增速可能会在较长时期保持低位。存款增长主要受货币政策以及经济运行情况影响。2024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我国货币政策近年来已淡出量化目标,强调“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等定性描述。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更加需要资金供给效率的提升,而非资金总量的上升。事实上,2024年以来,实体经济贷款需求较为乏力,2024年5月末,存款类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同比增速为9.41%,较上年同期下降2.11个百分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贷款派生存款。总之,银行业存款未来保持高速增长的概率大大降低,银行应及早把握政策转变和市场变化,合理安排资产负债经营计划。


数据来源:Wind

图9 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住户存款增速变化情况


分产品看,一是居民存款增速虽然短期走弱,但长期看可能会围绕历史增速均值运行。如图9所示,中国人民银行调查显示,2023年三季度以来,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始终在60%以上,说明居民的储蓄意愿依然较为强烈,这为居民存款稳健增长奠定了基础。当然,居民存款增长也会受到收入增长的扰动。2023年一季度以来,我国未来收入信心指数持续下行,2024年一季度为47%。2024年一季度末,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同比增长5.3%,尚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如果居民收入增速进一步走低,居民存款增长将承受压力。但是,更高的储蓄意愿可能促使居民紧衣节食,为未来的不确定性预存资金。所以,居民存款增速大幅下降的可能性不大,总体可能围绕历史增速均值运行。


数据来源:Wind

图10 存款类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存款增速变化情况


二是公司存款增速可能会低位徘徊,甚至持续走低。公司存款受经济活跃度影响较大。如图10所示,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增速仍处于下行区间,表明企业投资意愿不足,经营活力不足。“手工补息”整改促使公司存款回归本源,跌入负增长区间,如果企业信心恢复缓慢,公司存款增速大概率仍会下行。


三是同业存款增速可能会从高位逐步回落。一般来说,股市行情好、理财产品收益率提高时,存款会向其他金融机构分流,推动同业存款高速增长。2024年5月末,存款类金融机构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速达到11.26%,较上一年同期高6.56个百分点。随着“手工补息”整改结束,市场主体可能会重新在各类投资产品与存款之间进行比较,支撑同业存款高速增长的力量可能会逐步减弱。

商业银行应对策略

共同推动市场脱离非理性竞争。过去,部分银行为了揽存,采取“手工补息”手段、推出智能自动滚存的通知存款等高息产品,变相突破存款利率授权上限,破坏了存款市场竞争秩序,导致银行过度依赖价格手段吸引存款,而忽视了提高服务质量等更为理性的竞争方式。未来,银行应当落实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杜绝高息揽存行为,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金融市场环境,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摒弃存款规模情结。在净息差持续收窄的环境下,银行单纯依靠快速扩张规模未必能够取得优异的经营业绩。如果银行规模的增长不能与其风险防范能力、资本补充能力相匹配,反而会酝酿风险、削弱经营的稳定性。银行在制定存款发展目标时应摒弃“规模情结”,弱化与规模相关的考评指标。在合理发展存款规模时,银行还需要致力于提升低成本存款的占比,优化期限结构和产品结构,持续做好高成本存款的管控,推动存款付息率持续下降。


实行存款差异化定价。客群方面,深化客户分层分类经营,根据不同类型客户的利率敏感性提供不同的存款利率产品。例如,对利率敏感性较低的客户,可以保持较低的利率水平;对战略客户则依据综合收益情况适当给予利率优惠,从而维护客户关系。区域方面,根据当地金融机构竞争程度,实行不同的挂牌利率;根据战略重要性程度适当放宽一级分行的定价权限,提高自主定价能力。起存金额方面,可以根据起存金额的大小,采用阶梯式的方法设置不同的存款利率。


减缓活期存款占比的下滑速度。定期化趋势造成银行存款的期限结构变差,影响存款付息率的改善。银行应当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探索差异化破局之道。例如,提供多元化的财富管理产品,满足不同风险偏好和投资目标的客户群体;提升财富传承、税务法务咨询、长期财务规划等专业能力,满足客户综合性金融服务需求;持续推动数字化转型,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的数字化服务体验;持续优化各类结算服务的产品和流程,夯实活期存款留存基础。


做强公司存款发展基础。在提高获客效率方面,银行应强化内部联动和外部合作,深度挖掘公司客户需求。例如,平安银行为适应客户需求的发展变化,提升分行服务客户的综合能力,取消了零售事业部制,打破零售条线与对公条线之间的壁垒,将经营模式以条线为主转变为以分行为主。同时,银行应通过外部合作打造丰富的金融生态圈,拓展获客途径。在服务客户方面,银行应树立以服务企业为核心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履行作为主办行的责任。为客户提供“一点接入,全行服务”的金融服务,实现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


严格管控同业负债。银行应当对同业负债进行严格的约束和监控。规模方面,确保同业负债规模在限额之内,密切关注影响同业负债稳定性的内外部因素,加强对规模变动的监测和分析;结构方面,加快实现同业负债结构的多元化,形成交易对手分散、业务品种丰富、期限结构合理、区域分布多样的负债组合;价格方面,银行应密切关注市场利率的变化,合理选择同业负债的融资时机,尽量降低融资成本。


抓好零售业务品牌建设。零售存款竞争中,品牌意识是重要的软实力,有助于增强客户的黏性。银行需要构建一个全面而细致的零售客户服务体系,包括但不限于优化产品设计、简化操作流程和提升服务质量,逐渐形成精准的品牌定位,实施有效的宣传推介策略,树立亲民、便民、利民的品牌形象。例如,兴业银行从2012年起相继提出安愉人生、寰宇人生、活力人生、百富人生等零售业务“四大人生”客户品牌建设策略,推动养老金融、出国金融、信用卡、财富管理等零售业务快速发展。

Copyright © 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深圳)联盟保留所有权利 备案号:粤ICP备200217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