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经济规模突破114万亿元创新高,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7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4.2%。一系列行业数据显示,疫情影响下的中国金融和科技行业正从稳态恢复逐步走向高速赛道。
金融业增加值增速下降
脱虚向实、去杠杆成效渐显
自2018年起,服务业统计中金融服务业增加值细项被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这既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产物,也是金融业处于在国民经济核心地位的体现。
2021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97%,较2020年回落0.3个百分点;但受疫情影响,政府出台一系列宽松财政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恢复,金融业增加值规模变化波动大,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年增速为7%,这一数据在2021年则回落至4.8%。金融业增加值放缓并非坏事,其实是降低金融空转现象,降低了泡沫风险,实际上对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都具有积极作用。
农村金融:五年贷款规模增长80%
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2021年末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余额规模为24.25万亿元,较2016年末13.42万亿元增长约80.67%,2017年至2021年平均每年保持12.56%的高速增长,占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比重也在显著上升。
2021年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达43.21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比上年末高0.2个百分点;全年增加4.57万亿元,同比多增6343亿元。
在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将“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单列为一项重要内容,更注重从体制机制上激励金融机构支持乡村振兴的同时,还针对性地强调了对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尤其是对农村金融知识教育、统计工作上的强调是前所未见的。由此可见,未来,农村金融的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将继续保持高速态势,在促进乡村振兴和区域发展平衡中持续贡献力量。
消费金融:贷款增速回落
短期消费贷款持续走低
2021年全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3个百分点,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548849亿元,增加53181亿元。其中,个人短期消费贷款余额93558亿元,增加6080亿元;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455292亿元,增加47101亿元。
数据显示,年度消费贷款增加规模持续下降。以个人短期消费贷款增加额为例,2021年全年增加规模仅为2017年三分之一,疫情影响加之消费贷款政策收紧,直接导致了规模大幅度收缩。
普惠金融:贷款保持较快增速
自2020年起,普惠金融贷款数据被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2021年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26.52万亿元,同比增长23.2%,增速比上年末低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5.02万亿元,同比多增7819亿元。
2021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9.23万亿元,同比增长27.3%,增速比上年末低3个百分点;全年增加4.13万亿元,同比多增6083亿元。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6.84万亿元,同比增长14.1%;创业担保贷款余额2349亿元,同比增长6%;助学贷款余额1468亿元,同比增长12.3%。
科研投入:每年超10%增长
占GDP比重逐年上升
2021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7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4.2%,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44%,比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2017年至2021年期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年平均增速达11.64%,五年内占GDP比重提高0.32个百分点。
信息技术产业:四年内增加值
平均每年以20%速度增长
近年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持续占据国民经济各行业第一位置,2021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达43956亿元,增长17.2%,四年内平均增速达20.88%,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已成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专利数量五年内翻一番
过去五年,我国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发展潜能有效激发,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2021年,全年授予专利权460.1万件,较2017年增长150%。
2021年全年成功完成52次宇航发射。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祝融号火星车驶上火星表面。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等任务相继实施,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位列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4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